对于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文秘人员而言,掌握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,具备各种常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能力,把握公文写作的具体细节,是我们必备的素质。下面简单谈一谈公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。
9 \/ j+ y; G, a" I1 l! W
5 L% p$ F. m# g* d/ o 一、做好准备
, g" F% F: r% Z$ o% e" C5 Y9 ^. N% X) | u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只有准备充分,起草公文才能奋笔疾书,一气呵成,反之就只能不知从何处入手,“十步九回头”,写了撕、撕了写,别别扭扭,很难写出“高屋建瓴,势如破竹”的公文来。那么,起草公文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?
9 u2 z. ^9 H2 g
, F- Z5 ?' f% O6 s' v# D 一要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和学识储备。一方面,正确的世界观、政治观、道德观、艺术观、美学观、历史观、伦理观、文化观对作者的文风、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。古人说:“志高者意必远。”写作者树立了正确、远大的理想,写作时才能正确地“言志”,做到文意深远。另一方面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作者只有博览群书,对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、运用自如。同时,公文写作要求的学识既要博,也要专,假如写经济方面的材料,没有经济学理论作基础,写政党建设的材料,没有政党理论作基础,那是写不出好材料的。所以,平时我们要强化自己的思想境界修养,要增进自己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素养。
# P1 z2 E& R, y- t+ p9 N8 G) t* z- F; I1 h6 H
二要掌握领导意图、语言风格。所谓“领导意图”,就是领导对撰写某一公文的目的和打算。如果在起草公文前,不了解领导意图,只能是自作主张,瞎写一气。所以,在公文写作前,必须把领导意图搞清楚。对领导意图,了解得越具体越好,越透彻越好。当然,有时领导对领导意图不可能谈得那么具体、那么透彻,这要靠公文写作人员平时对近期领导关注问题的掌握程度了,要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。有了领导意图,写作就有了“尚方宝剑”,就知道写些什么了。“语言风格”就是领导讲话风格和习惯。如果不了解领导的语言风格,讲话稿写的再好,与领导行不成共同语言,领导也不会欣赏。这就要求作者经常参加会议,感受气氛,通过多种途径掌握领导的语言风格。
; ]! I- m i' \2 J1 A
5 N0 z! V5 O Z# u 三要学习有关文件和报刊,深刻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。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,是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的指南。掌握了这个指南,工作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;离开了这个指南,就会迷失方向,甚至会走到斜路上去。公文写作人员,只有深刻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,才能在公文里正确体现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,才能保证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在当地的贯彻和落实。所以,在起草公文前,我们必须通过学习,把近期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领会深透,把准当前时代的脉搏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. B+ w1 g# S0 P" r4 _5 A" N D s7 E4 Q) v4 F# a8 B* _8 ]' r
四要了解当地实际。各级党委的任务,就是要做好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的文章。只有了解当地实际情况,才能做好上下结合这篇文章,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。要了解当地实际,就要多翻阅一些资料,经常深入下去,搞些调查研究,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,现代化建设日新日异,新情况、新问题、新事物层出不穷,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地了解当地实际,把握新鲜事物,否则,就容易犯“照抄、照搬、照传”的毛病,就容易发生“言之无物,空话连篇”的弊端。这是公文写作的大忌。
: N; j }* K. `- i ?, R6 J+ u
& ]* n" j' Q" F1 }; G. S7 q6 [' E; a 五要统筹兼顾,科学组织。在遇到写大材料或者是在省市领导来去匆匆,一人准备汇报材料来不及的时候,就需要多人合作,共同完成。经验的做法就是采取“统—分—统”的组织写作方法,即:统一研究写作提纲,分头去写,最后一人统稿。这种方法注意的问题有三:一是根据各自的特长,科学分工。参加的人员有的对工业比较熟悉;有的对农业比较熟悉;有的对外贸比较熟悉;有的对稳定比较熟悉等等,各有特点,要注意发挥他们特长,谁熟悉哪方面的,就写哪一部分,分工负责。二是拟稿人要按提纲去写,如有大的变动,需征得主笔同意,以免走题;对一些细节问题,可以灵活掌握。三是主笔统稿时要把好“四关”,即:“政治关”,看看是否符合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,是否符合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;“实际关”,看看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;“结构关”,看看结构是否合理、清楚,有无重复的地方,前后风格是否一致;“文字关”,看看文字表述是否准确,言简意赅。该调整的调整,该删减的删减,该补充的补充。最后,送领导审查、定稿。
7 c# ~ x# i5 f# W' ?( e5 E( T
& K, i1 I2 W6 a9 o" Z: u: P, B 二、谋篇布局
% G9 Q9 C, n' E" e# ]: i" F* O& @; y4 }: n( d
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,直接影响表达效果,所以在确立了公文的主旨后,就要围绕主旨对整个公文结构进行谋篇布局,考虑文章的组织构造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,使其“首位开阖,繁简奇飞,各极其度。”
: F. z! H# P) v0 D$ \( ^
( ` o. X2 ~- D* ~/ j (一)基本要求
- V- E2 w, P/ r2 b( x; A
& W$ R! Q( M/ _) o4 f, i% e7 q) A 一是完整连贯,首尾圆合。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有头有尾,首尾圆合,通篇一体,连贯就是通篇一贯。要求文章的部分与部分之间,片断与片断之间,前言与后语之间,都要紧密连接,以一贯之,结构严谨、完美。
; y6 \4 y/ S1 U& K) B+ [
; s+ c* }/ E$ X# h1 x 二是疏密相间,错落有致。我们在安排层次和段落时,长短要适当搭配,其密度不要均等,要根据公文主题表达的需要,有详密、有疏落,使全篇布局疏密相间,错落有致。总之,要有的放矢,合理安排,才能使公文错综其势,舒缓自如,给人一种抑扬顿挫、节奏铿锵之感。
. U+ {' a3 {. Q4 R4 n9 _% O$ X
7 F; Z4 A9 ]& m& q 三是波澜起伏,曲折变化。“文似看山不喜平。”文章布局应该崇曲忌直。谋篇布局的波澜起伏和曲折变化,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和发展变化,同时,也能满足读者、听者的审美要求。但是,必须合乎法度,既要出人意外,又要在情理之中,要使开合、起落、曲直、伸缩等等,恰到好处。
( c9 v0 Z0 d' h, s
9 A4 l' _6 v0 {% ], f
(二)基本内容
2 u) z0 @: ~) r' K: r
; k+ t6 L; q2 f" V; i 文章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。
7 J- u+ x" i4 a, J/ P; T
2 f2 N* Z: f. r2 p% O" R
1、内部结构。所谓文章的内部结构,就是文章思路的内在逻辑结构。在叙述性文体里,称之为“线索”;议论性、说理性文体里,称之为“脉络”。不管什么文体,只要有一贯到底的思路,一脉贯通的逻辑,它就必然有一缕贯穿的线索和脉络。思路是线索和脉络的基础;线索和脉络是思路的表现形式。文章的主题、人物、事物、中心事件、感情等都可以为线索,如《项链》以项链这一事物为线索,《红楼梦》以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等,线索无形地穿梭着全文的人物、事件和景物,构成严谨的艺术整体。作为党委机关,我们平时处理的公文主要是说理性质的文体,基本遵循“提出问题——分析问题——解决问题”的脉络形态,它自身必须要具有条理性、贯通性和严谨性,即:分清先后顺序,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;合乎逻辑,合乎人们的思维形式,使文章流畅贯通;思想脉络细密周严,没有缝隙,没有漏洞。
* G. [' u( I1 T3 h% F! k! d- D: P% P' n* H2 ~
2、外部结构。所谓外部结构,就是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:
* c8 V7 d) x4 F2 I& N" F3 a1 j- w7 y |$ R& l
一是层次和段落。层次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表达的次序,它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,段落是行文时自然形成的基本单位,它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。层次和段落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: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,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;一般来讲,层次大于段落,即几个段落表达一个层次,但也有时段落的划分恰好与层次一致,二者相等;层次安排方式有总分式、并列式、递进式和对比式,根据作者的思想或者线索来决定,段落划分强调的是集中、完整和匀称。
: a7 d4 y) ~9 P) G7 s! k9 U
# v `' ^. L3 T$ g) L3 \
二是过渡和照应。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内容前后连贯的一种重要结构手段。过渡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,它使先后相关的两个层次和段落上下连贯,前后衔接。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关照呼应,能使结构严密,脉络连贯。
- H. l4 p! Y6 n
* |$ ~ ]9 n! z& Q8 v
三是开头和结尾。古人语“起句当如爆竹,骤响易彻,结句当如撞钟,清音有余。”所以“虎头龙尾”是好文章的半壁江山,当然,怎样开头和结尾,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,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全文各部分的和谐。公文开头多用开篇点题式:开门见山,起句发意,直接揭示主旨,如《背影》,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”;句句夺目,先声诱人,起句漂亮,触及中心,富有魅力,让人一见钟情,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,“六王毕,四海一。蜀山兀,阿房出”;落笔入题,说明缘由,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;开头总说,提摄全文,先揭示文章的中心,然后再分说。公文、特别是领导讲话稿的结尾方式一般有两种:醒明主旨,篇末点题;展望未来,鼓励斗志,向人们提出希望,发出号召,指明方向,鼓舞人们为实现它去努力奋斗。
9 K: l8 ?# h! ~" @2 Q, t. y/ I5 S. a$ |1 {# T& W3 |$ \
(三)如何谋篇布局
) I5 i6 i9 h" n
" d1 w( w, m5 k0 Y/ U! b
% _& \" d' t7 Y 4、资料、语言方面的取舍
$ F2 r. O7 U+ }8 ] G. n7 I& C5 Z
. `: F& r" V! y( Z( p4 n% b 修改过程中的取舍。对于初稿,一定要进行修改,通过缜密的思考,根据公文的性质,进行语言锤炼,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去掉,哪些必须保留,哪种表达方式更为精妙和符合领导语言风格。对于引用的材料,关键把握一点:拿来主义,以“有用”为原则,吸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简单的引用,无疑于一件单色的衣服补上了一块花补丁,补丁虽好,但影响了整体的和谐。所以,对借鉴的材料一定要加以认真改造,根据公文主旨和文章的逻辑结构,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再加工,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,与公文的整体逻辑结构和语言、语气统一起来,做到天衣无缝、锦上添花。
8 v8 k9 {# b% ?0 v
; f2 q5 B3 ?- N# K0 E3 L 5、无纸化办公还要不要动笔
. P! D8 e7 `- y( N
. d, p/ F. X- }' J7 _' k8 l1 k
随着电脑的普及、电子政务的发展,无纸化办公成为办公室发展的趋势,但动笔仍然不可或缺。从健康的角度考虑,长时间坐在电脑前,对眼睛、肌体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的伤害,需要动笔。从思考的程度考虑,动笔写作时作者的精力更为集中,思考问题的深度、广度更为深广,长时间坐在屏幕前,容易造成疲劳,精力分散影响思考程度。
$ @3 a4 s. u7 G; y1 s: z) Y
3 d$ f6 ]1 [: y- o9 j9 F+ E, 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