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摘要:请示、申请书等申述类文书,是通过陈述客观事实来表达解决问题的理由的。这种客观叙事、主观说理的结构特征,决定了写作者既要在事理交融、顺理成章上下功夫,又应注重表达过程中的心理诉求。所谓心理诉求,就是作者将行文主旨用文字信息诉诸受文者的视觉和印象,采用澈发、暗示的技巧去影响受文者的决断心理,以求提高申述效果,最大限度地达到申述目的的行为。
) l1 a C; v8 `, n0 [5 `( F. ]3 V文章主题:心理诉求 文书写作 客观叙事 结构特征 文字信息 写作者 & }0 B/ Z1 U& S+ D+ m) {
9 [# I) S. Z `8 C
, _1 g5 B* n/ I. z, l$ E7 ~5 e
, I( R8 A+ N( d. x6 a
文章内容:申述类文书写作中的心强诉请示,申请书等申述类文书,是通过陈述客观事实来表达解决问题的理由的.这种客观叙事,主观说理的结构特征,决定了写作者既要在事理交融,顺理成章上下功夫,又应注重表达过程中的心理诉求.所谓心理诉求,就是作者将行文主旨用文字信息诉诸受文者的视觉和印象,采用澈发,暗示的技巧去影响受文者的决断心理,以求提高申述效果,最大限度地达到申述目的的行为.申述类文书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心理诉求:" G, j; Y6 s2 b
# e6 B3 m- M6 T, e
一,真诚性心理诉求.内容表述的真实与否和作者态度的诚恳与否,是主旨诉诸视觉从而引起受文者重视的关键,也是写作成功的前提.这里应特别抓住两点:/ D$ m3 O6 o) T- f- h
$ t/ i3 L$ n8 P% g, X
一是语言的真实.由于作者与受文者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,对事物的感受是相互交叉的,所以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要满足受文者的真实性心理需求,使之感到作者说的是真心话,实话,而不是矫揉造作,故弄玄虚,从而避免产生逆反情绪.首先,要摒弃那种"在……下","为了……","根据……"之类的陈旧,老套的开头语,以务实的笔调就事论事,开门见山."门"开之后.就要以新颖独特,富有抓获力的语言给受文者以心理上的撼动.晋初李密的&;陈情表)可谓心理诉求的典范.李密接到晋武帝要他到朝中做官的诏书后,上表请求皇上收回成命,批准他在家伺候祖母.文章开头很有特色:"臣密言: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,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,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."寥寥数语,朴实无华,情真意挚,紧紧抓住皇帝的心理,传递出了一种感人的力量.其次,言辞要真诚恳切.申述类文书的语言如果躲躲闪闪,言不由衷,过于谦卑,求悯乞怜,宫过其实,空话连篇,就会给受文者造成负面印象,导致决断出现心理障碍.只有据实陈述,坦诚相告的诉求才能博得受文者的信任和理解.李密的&;陈情表)紧接开头,叙述了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,详尽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朝廷征召的原因,处处有根据,句句是实情.正因为李密的陈情言辞真诚实在,所以皇帝不仅没有治其抗旨之罪,反而动了恻隐之心.
: t( G# ]% a9 v) h Q- L$ f6 I! Q$ q; E8 f, V& ?& B, r, `/ D
二是事实的真实.受文者对事实的真实性最为敏感.作者从事实出发,诉求的是一种说服理念:受文者从是否可行出发,注重的是事实的可信度.二者诉求角度不同,但方向定位必须一致,这是所请求事项能否"照准"的关键.&;陈情表&;陈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:我孤苦伶仃,形影相吊,而祖母卧病在床,"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",皇上要我做官,我想奉召火速赴任,但祖母这个样子,我不敢走远了,所以进退两难.晋武帝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,还赐给他两名奴婢,补贴他供养祖母的费用,这是被他的实际情况和真诚之心打动了.
" \9 W: F& H* |% i% B) Y. A5 s" Y5 n& x' O
二,充分性心理诉求.以请求批准为动机的申述类文书,其诉求是一种理性诉求,实际上是在设法说服上级.因此,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理由必须使受文者心悦诚服,这样受文者才能对作者的理由形成心理上的完全认同.一般来说,受文者对待作者的理由是审慎的,甚至是苛求的,作者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.因此,写作时必须追求事实的质量和分量,通过原因的充分性来夯实理由的充分性,确保对受文者产生"照准"的暗示力度.
: s* `6 |/ H; S; B2 H% e
2 Y( c! l2 a, X C6 e- S首先,作者应注意选择和提炼事实,用事实的典型性增强对受文者心理的冲击力.相传古代有个年轻的寡妇想改嫁,请求县官批准,当地一个私塾先生替她写了一纸诉状,全文只有十二个字:"夫死,无嗣,翁鳏,叔壮,嫁与不嫁?"诉状虽然言语不多,但县官看后顿生同情心理,于是干净利落地批了一个字"嫁".
. w% H/ M* z& J: G8 l# X" i- O. ~( a4 N- Y4 t
其次,要紧紧围绕诉求动机陈述理由,确保事实与主旨的高度统一.如果受文者感觉你陈述的理由是拼凑的或者很勉强,就必然产生拒绝心理.某高校一即将毕业的学生申请留校当实验员,申请书中列出了两个理由:第一条说在校读书四年,目睹学校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,愿意留下来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;第二条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,至今还欠学校两千块钱学费,希望留校后用自己的工资偿还.他写完后拿给系主任看,系主任告诉他应当表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,特别要说明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优势.该学生对系主任的话不以为然,将自己的申请书一宇不改应用写作地交给了学校人事部门,结果他第一个被淘汰出局.究其原因,当然是主旨诉求与理由诉求剥离的必然结果.
+ j; n) Y3 o4 d6 t! ?
& t) M) Q) p) e3 _- i K再次,理由应当是对实情的直接陈述,而不是推理性的旁证或曲证.如果作者回避实情来说理,即便论证十分有力也不会令受文者满意,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.
2 d% h8 m* P$ y2 o4 U: I+ V4 O/ X, v G/ e1 J+ m
三,情感性心理诉求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