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吴融办文
. @ X3 v0 G+ Z' c( Q2 E; L$ T4 n; P7 o$ V( I2 J1 F
唐昭宗继位不久,即任命宰相韦昭度兼任中书令,充当西川行营招讨使。新科进士、诗人吴融被韦昭度聘为掌书记(秘书)。
$ C* |& {8 C" ?/ F: o! j: P. g$ |9 _! ?; l/ `+ A, X
吴融一出道就能到“使相”(宰相兼节度使或招讨使在当时被称为“使相”)手下做事,成为他的秘书,自然感到异常荣幸。他本来就喜欢写东西,所以工作热情非常高,不仅主动抢活干,而且每当写好一篇文稿,就马上送给韦昭度过目修改。开头,韦昭度还会认真翻翻他写的东西,后来便有些不耐烦了,常常看都不看就弃置一边。吴融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,心里感到万分苦恼。他很想当面请韦昭度指点迷津,但韦昭度总是一副很威严的样子,想接近他都心里发毛,哪敢开口问他事情。2 |" f" M/ l- U. k* V- _5 K0 G
4 @. ~! b# n9 X" I4 A$ a# ^- R" n 吴融实在无法,就找了一个与韦昭度关系密切并能说上话的人,请他在韦大人面前说几句好话,并转达自己的一片诚意:“我能够有幸成为韦宰相的秘书,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用自己出色的工作博得宰相的青睐,报答宰相的厚恩。我虽然才疏学浅,常常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,但对待工作还是认真负责,很卖力气的。我很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,最终却还是不能让宰相满意,所以我现在十分苦恼和害怕,不知道今后该朝哪方面努力。”听了传话后,韦昭度这才明白自己的做法和态度对吴融造成了伤害,于是笑着对那人说:“吴秘书诚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,但每次起草文稿,他都是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和口气,似乎与我老夫毫不相干,这样的文字我哪里看得下去?”吴融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,于是狠下决心改正。从此以后,他受命起草文件报告,不仅与领导同步思考,善于通观全局,而且在文字语气上尽量模仿韦昭度的风格,果然得到他的赞赏和喜爱。
% P5 r8 A" {" F0 H1 ~% k q3 {2 G
0 q( H, N/ D f 【点评】
. v! @" A1 ]5 b9 ~5 ]
4 d0 P4 L- w; G* p' w) Q 秘书为领导捉刀代笔,?
- D8 D% o6 [% r0 d. \% q1 h, B0 Z( |9 j# Y9 m" `
学孙处约办事- Q& }3 u7 Q1 N- s3 a# o
- @1 G9 B% A& c- H# P6 H6 }, }
_4 ~5 `4 ^& d. O2 r) S" d# i
唐太宗贞观年间,孙处约、高智周、郝处俊、来济四人共同依附江都石仲览。石仲览有器识,知道这四个青年人日后必定飞黄腾达,于是倾财相助。有一天,石仲览请他们四人谈谈各自的理想和抱负。郝处俊说:“丈夫惟无仕,仕至宰相乃可。”高智周和来济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。只有孙处约出言谨慎,说:“得为舍人,在殿中周旋吐纳可也。”也就是他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名中书舍人,在金銮殿为朝廷起草公务文书。* X* f/ U9 k, }9 f
. N2 w6 e7 p- b. W4 M; k* F4 {- J: S 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,来济已官至中书令(宰相)、检校吏部尚书(吏部是古代中央主管干部人事工作的部门),而孙处约这时才以瀛州书佐的身份调入朝廷工作。在安排孙处约的工作岗位时,来济在他的调令上批了“如志”二字,也就是根据他本人多年前的愿望,安排他到中书省工作,担任中书舍人。据史书记载,后来不但来济、高智周和郝处俊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愿望,当上了宰相,在唐高宗麟德元年(664),孙处约也被任命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,当上了宰相,于是史书上说他们“后皆至公辅矣”。3 d- N2 U6 X( d
, T1 s! L: G! o' ~ 孙处约如愿以偿当上中书舍人,如果说是沾了朋友来济的光,得到了他的特殊照顾,那么后来也能当上宰相,则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。
# T8 ?9 l6 u L+ t2 i8 g" _% q# G* o! [' A3 \' m' n
做了中书舍人后,孙处约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不错。他精明干练,能力很强,很会办文办事,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。当时政务十分繁忙,需要撰写的文书又非常多,孙处约常常忙得废寝忘食,日夜不分。中书令杜正伦专门给唐高宗打报告,要求增加一名中书舍人,为孙处约分担一些事务。唐高宗却说:“处约一人,足办我事,何须多也。”一方面说明唐高宗对孙处约的工作表现非常了解和欣赏,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孙处约的办文办事能力的确很强,工作效率确实很高。, K: Z/ N- w( t, O- ]1 ]3 M
: U4 N" c$ \* X# @& z/ j 【点评】% s' Z, Q* {5 F# |2 a' N
% P9 j# z: w1 s, p C' } 由于孙处约做秘书期间的表现极其出色,后人于是称他为“了事舍人”。所谓“了事”,就是精明干练,清楚明白,敏捷能干,很会办文办事之意。一个秘书能够得到这种评价,自然是非常难得的。: t) k2 V; k/ T8 p
; o8 J3 P. B8 @3 H6 A/ b
一个合格秘书,仅会写作公文还不够,还要会办事、能办事。这样的秘书如果没有别的缺陷,即使没有当大官的野心,命运也会在暗中垂青他。会办事是一种能力素质,也是一门艺术。孙处约后来能够当上宰相,虽然大大超过了他年轻时的理想抱负,但想来一点也不奇怪。' M& p) w. H b) y2 o0 X. _
$ f; J: u1 B% n4 ~; U' S5 E
学李鸿章谋议5 {4 q/ _0 A$ ?, O. i& L! |
. C+ f5 J( ]. e& A9 W$ |& d 除会办文办事外,如果还能具备较强的谋议能力,这样的秘书不仅领导最欣赏,而且往往被视为“心腹”。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做幕僚时,之所以受到曾国藩的激赏,很会办文办事当然是重要原因,但曾国藩更看重的,还是李鸿章的谋议能力特别强。下面这件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。5 Q3 s- c9 q" c- o9 t9 c: ]
& D( N5 _* d* I 1860年秋天,英法联军攻占天津,直逼北京城下。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途中,给驻扎在安徽祁门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下了一道圣旨,要他速派鲍超率部北上救援。鲍超是湘军的一员悍将,他指挥的部队称为霆军,很有战斗力。接到命令后,曾国藩左右为难,举棋不定。他既不愿意湘军主力被朝廷抽走,落入别人的掌握中,又不敢公开违抗皇帝命令。在起草复文之前,曾国藩决定集思广益,请幕僚们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。大多数幕僚主张派鲍超北上勤王,只有少数人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,因而反对发兵。李鸿章却别出心裁,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。他认为:英法联军已在北京城下,以他们的实力,破城而入只是朝夕之事,湘军千里迢迢派兵北上救援是远水不解近渴,不仅于事无补,而且徒劳无益。再说,英法联军即使打进了北京城,最终无非是和朝廷“金帛议和”了事,他们不可能和满族人抢皇帝做,真正威胁清王朝统治的还是太平军。但救君父之难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职责,公开反对发兵既不明智,也有犯上嫌疑,万万使不得。李鸿章于是给曾国藩出主意说:我们不妨采取拖延的办法来对付,过两天再给皇帝上一道奏折,说鲍超只是一员战将,威望和能力都不够担当援兵统帅的责任,请朝廷于曾国藩本人与湖北巡抚胡林翼之间选择一人为主帅,统兵北上,护卫京畿。但从祁门到热河,最快也要十天半月,等奏折送达皇上手中时,形势肯定发生了变化,已经不再需要湘军北上了。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,曾国藩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。果然,朝廷很快便有新的命令下来:和议已成,援兵无须北上。李鸿章的这个主意帮了曾国藩的大忙,让曾国藩看到了李鸿章过人的政治才干和高超的政治手腕。从此,曾国藩对李鸿章格外看重、着意培养。
" D1 j8 I. h5 N; U2 N/ R9 f6 }
9 Y: G7 B" c* Y. g, Z' I) B 【点评】2 R& W% B# J' v& R' e5 ]
" W' o$ ?& ]* Z1 q( ?- n# P6 C
参谋职能是我国秘书人员的传统职能之一。古代秘书人员在行使参谋职能时,并不像咨询机构的专家或专业谋略人士那样,以“卖点子”为专职,而是将参谋活动渗透到具体琐碎的秘书实务即办文办事之中,这是他们发挥谋议作用的主要方式。这种以秘书实务为秘书工作的基础和本体,谋议作用通常是在完成秘书实务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参谋方式,不仅可以使秘书的办文办事职能和参谋职能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,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,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,从而大大提高秘书工作效能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办文、办事和谋议这三种能力素质是缺一不可的,是秘书们应该具备的。 |